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555手机网 (https://www.555shouji.com/)- 热门手机、手机评测、云手机、手游、5G!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能家居 > 正文

深扒全球仿生芯片计划!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脑通往未来计算之门

发布时间:2020-04-27 02:45:33 所属栏目:智能家居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打造硅脑!细数2020年未来计算最新进展,AI芯片“智商”已接近小型哺乳动物。

深扒全球仿生芯片计划!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脑通往未来计算之门▲Akida SoC

日本影像应用SoC方案供应商Socionext最早于2019年6月开始与BrainChip合作开发Akida芯片。据最新消息,两家公司已将完整的Akida设计文件交给晶圆厂台积电。Akida工程样品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问世。

BrainChip的AI芯片采用非多路复用的设计,号称比IBM采用多路复用设计的TrueNorth芯片速度快上数千倍。

IBM早在2011年8月就率先开启类脑芯片的大门,研发出单核包含256个神经元、65536个突触的“神经拟态自适应可塑性可扩展电子芯片”原型,脑容量相当于虫脑,能处理像玩Pong游戏这样复杂的任务。

2014年,IBM公布第二代TrueNorth芯片,包含4096个内核,100万个神经元、2.56亿个突触,而功耗只有65毫瓦。其长期目标是建立拥有100亿个神经元、数百兆个突触、仅消耗1KW功率、体积不到0.002立方米的芯片系统。

深扒全球仿生芯片计划!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脑通往未来计算之门▲ IBM的TrueNorth芯片结构、功能、物理形态图

不过相较英特尔Loihi芯片的高调推进和IBM TrueNorth芯片的闻名遐迩,高通在2013年公布的Zeroth芯片已经好几年没有新讯了。

目前全球知名的大型神经拟态计算系统,除了英特尔Loihi和IBM TrueNorth外,还有德国海德堡大学BrainScales英国曼彻斯特大学SpiNNaker、美国斯坦福大学Neurogrid

去年8月,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打造的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登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的封面,实现了中国在芯片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自然》论文零的突破。

天机芯集成千万级神经元突触,同时支持跑人工神经网络(ANN)和脉冲神经网络(SNN)异构融合,相比IBM TrueNorth芯片,支持更多算法,且密度提升20%,速度快10倍,带宽提高100倍,精度可调,扩展性和灵活性也更好。

深扒全球仿生芯片计划!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脑通往未来计算之门在清华东操场上,一辆搭载天机芯的自行车实现了自平衡、目标探测跟踪、自动避障、语音理解控制、自主决策等功能。

今年3月,台湾国立清华大学(NTHU模拟果蝇视神经功能,研发了一种存内计算AI芯片,能以超低功耗让无人飞行器(UAV)像昆虫一样实现自动避障。

深扒全球仿生芯片计划!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脑通往未来计算之门

同样在这个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刊登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模拟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方式,直接在图像传感器内实现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将图像处理速度提升至传统技术的数千甚至上万倍。(AI芯片新玩法!图像处理速度提升2万倍,传感器当神经网络用)

深扒全球仿生芯片计划!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脑通往未来计算之门▲ 输入信息在视觉传感器内进行计算,实现智能高效的预处理

上海AI芯片创企西井科技也涉足了神经拟态芯片的研发,参考仿生类脑处理方式,打造了嵌入式“片上学习”AI芯片DeepWell、深度学习加速器Vastwell和SNN类脑运算平台。

西井科技主攻智慧港口、智慧矿场、智慧医疗等垂直应用场景的AI解决方案,是最早实现港口无人驾驶落地的AI企业。就在今年4月,西井科技完成了过亿元的新一轮融资。

法国芯片公司Kalray是片上超算的开创者,2008年成立,其最新芯片Coolidge可用于加速数据中心和汽车应用中的AI。在今年年初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20)上,Kalray展示了Coolidge芯片的AI用例。

Kalray首席执行官Eric Baissus认为,其自研大规模并行处理器阵列(MPPA)架构与一些神经拟态方法相似。在他看来,市场足够大,会有很多适用于不同类型架构的应用程序,他相信我们会看到更多有趣的神经拟态产品。

深扒全球仿生芯片计划!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脑通往未来计算之门▲ Kalray MPPA架构

结语:创新是拓荒者对未来的馈赠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爱因斯坦曾如是说。

当前,无论是将生物神经元与硅基芯片融合的混合芯片,还是模仿人脑的神经拟态芯片,距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还相对遥远。任何涉及改变传统系统思维方式,在通往落地的道路上必然会经历市场长期的考验。

每一个创新架构的诞生,未必会立即与当下应用场景相契合,但这并不代表其创新是做无用功。这些连接硅基物体和碳基生命的奇妙构想,谁能断定不是对未来技术的一瞥?

(编辑:55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