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555手机网 (https://www.555shouji.com/)- 热门手机、手机评测、云手机、手游、5G!
当前位置: 首页 > 苹果频道 > 苹果资讯 > 正文

首设大中华董事总经理岗位:苹果啥信号?

发布时间:2017-07-24 03:15:47 所属栏目:苹果资讯 来源:腾讯
导读:苹果设立“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这一新岗位并擢升葛越的商业逻辑。无非体现它对大中华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的重视。

它的种种用户体验非常糟糕,苹果产品销售体系、产品应用与服务、售后服务都开始祛魅。过去它牛逼的设计,也随着本地华为、小米、OPPO、金立们的崛起,而持续被瓦解。它的神秘的供应链,甚至已经被颠覆。几次关键产品上,苹果都不如本地企业创新更快。

加上它的价格一直高高在上,无数的用户对苹果可谓又爱又恨。苹果过往面向中国的生态服务,再不变革、升级,一定会遭遇诸多危机。

应该说,库克上台之后,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动作,供应链、产品、服务体系、设计、渠道布局、CSR等方面都有优化。但整体来说,缺乏独立的组织架构支撑,效率仍然有限。

应该说,一切都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周期。当时光演进到2017年夏天,iPhone8发布已经不到两个月,这一10年青春的祭奠,对它来说,一定意味着一次全面的升级甚至蜕变。

葛越从总部调过来,担任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应该就是苹果在这个关键窗口期发出的信号。它与此前中国供应链重塑、研发中心持续落地、多渠道开花、大数据业务落地等等,属于一个同一节奏。

当然,这些你也能想到。我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一下。

做一个断言:若考虑到苹果的影响力以及它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中国,今日的动作,堪称美国甚至全球跨国公司落地中国的一次大事。

若你读读产业史,能看到,过去30多年,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态度持续发生着变化。

最初它们基本上只当中国为市场。若是制造型企业,随后会有生产基地的落户,利用本地廉价人力,同时缩短供应半径,接近市场,尤其降低物流成本等;接着有的则设立研发中心,甚至落实生态化的投资,打着所谓企业公民的旗号……

但许多跨国公司,在研发中心、核心制造环节审慎多年才真正落地,而且研发环节长长不过是形式主义,本地更像总部的应用层面的支撑,根本无法涉及核心技术。在它们眼中,中国是一个知识产权风险高发地。而这也是过去多年中美、中欧谈判的核心部分,也是海外国家、地区常年矮化中国大陆的工具。

如此种种,它就不太可能给予中国大陆甚至大中华区太多实质管控的权限。即便有,也落在中国香港或台湾地区。当然,若着眼整个亚太市场,更多的还是落在新加坡。

你能从英特尔、微软等许多美国科技巨头当年亚太组织架构中寻找到种种脉络。

当然,时光若是回到30年前甚至上世纪90年代末,这种通过新加坡(亚太总部)、中国台湾或中国香港的大中华区总部来控制中国大陆的机制,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除了上面说的产业演进与知识产权风险,跨国公司那时对中国大陆风土人情、法律法规、行业特点、政府关系、伙伴关系、渠道体系、消费者行为等等都还不太熟悉。

它需要一些过渡的踏板或者桥头堡。而新加坡、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老实说,当年的国际化程度、适应现代西方企业制度的组织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更成熟,国际化管理人才也更集中,商业理念也更新。虽然新加坡属于华语洋泾浜,但终归还是有亲近处。而当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也倡导学习新加坡。而港台地区则同文同种,优势更明显。

跨国公司借道这三地,确实有当年许多市场要素约束的背景。

这种组织架构的体制演变到后来,有种种矛盾。大致是90年代末到2004年左右,跨国公司亚太或大中华区内部持续动荡,发生矛盾,甚至激化到导致业务无法进行的程度。

这个周期,中国海归回国创业爆发,资本活跃,本地对于ICI的热情势不可挡。门户、BAT以及诸多IT与互联网形态都在快速诞生,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梅特卡夫定律在中国具有无可匹敌的潜力。这决定了中国大陆在全球ICT、TMT领域的快速崛起。

这个时候,跨国公司过往的亚太、大中华区组织架构就明显不适应了。它们与大陆团队、业务之间持续发生龃龉。

当年,最典型的博弈案例发生在微软身上。

微软中国首任大中华区总裁、铁娘子吴士宏,空有“大中华区头衔”,根本无法协调台湾地区业务,就算历经曲折将自己的创新意见反映到比尔盖茨那里,也难以得到落实。

首设大中华董事总经理岗位:苹果啥信号?

随后的中国区总裁高群耀更是不但被总部持续压制,到后来大中华区总裁、台湾人黄存义对他更是打压。当黄存义在北京市政府采购竞标中因态度强硬,不愿妥协导致采购泡汤,高群耀心灰意冷,最终离去。他的《体验微软:我对微软说实话》一书中,披露了复杂的博弈。

而那个自称打工皇帝的唐骏,虽然在微软有不错的抬头与履历,但他在任几年,更多务虚,并没有真正动摇微软的组织架构体制。

这也可能跟当年中国在微软全球市场中的占比有关。至少在高群耀在职时,中国一年的贡献还不如当年新加坡市场。

另一个案例我就不举了,英特尔的组织架构也曾发生过复杂的博弈。后来本地力量占据了上风,英特尔中国区从早期大中华区变身为一个独立的大区。这里面透露着巨头的复杂的变革。去年我在英特尔一次发布会上碰到杨叙,我说他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骨灰级人物”。他一脸微笑,但似乎也有难言之隐。我相信,如果他没有英特尔多年的履历,没有对本地市场的熟谙,没有适应复杂博弈的能量,没有中国市场的要素,在历经多次高层变动的英特尔,想维持今日地位,绝无可能。若你是个有心人,只需跟杨叙聊一次天,基本上就完整地了解了中国多年来的IT乃至互联网时代的风云变迁。

英特尔近几年有些被动,但它在中国的发展与演进,比其他众多跨国公司要更快。从市场、制造、研发、投资、生态体系,应该说最为完整。个人认为,只要继续深耕中国,想打败这个巨头还不太可能。

但是,整体来说,那个周期,跨国公司的认知与架构设置,人为抑制了一个庞大中国的活力,它们自身的业务潜力也没有更快释放出来。至于种种人物故事、隐秘花边,后来成为谈资的材料,这一周期也最为富余。

苹果虽然声名远播,但老实说,它在中国的发展与演进的深度,生态的思维,远不及英特尔们。不过,它毕竟更多2C,它比其他跨国公司具有撬动大众的能力。而它毕竟仍还是这个周期的领军企业。它的一举一动,仍还会牵动产业的血脉。

(编辑:55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