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销量环比增长70% 小米“回来了”
这背后隐含的逻辑是,由于性价比的消费观念引导,小米手机已经在用户心中存在一个预期价位,供给方偏离这个预期价格过多,就无人购买,于是就倾向于"校正",而这么做的结果是渠道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这正是小米不同于其它品牌的挑战所在。虽然,国内手机行业竞争价格区间有所上浮,但千元机领域,仍然是小米的强需求来源。改变认知就要重塑产品形态,短时间看,增加旗舰系列的分支产品宣传,可能是潜在的解决方案。但品牌的跃升,注定无法在瞬时完成。 况且,雷军始终将性价比看作小米的基因。他曾说,几乎所有人都劝他把小米产品卖得更贵,而他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感到的只是孤独,因为感觉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雷军可以感到孤独,但他也必须明白,如果拥有货源的渠道方不能获得期望的利润,他们就宁可去冒变相加价的市场风险、区域串货的经营风险,和制造假货的法律风险。这是小米挑战的根本来源。 和前面说过的一样,小米必须尽快优化上游供应链,压缩整机成本,从而尽可能扩大对下层渠道的扶持。 那么,其它厂商为什么线下就会好做一些,他们是怎么做的?如果仍旧用OV品牌作为参照,便能轻易看出其中的端倪。 前述讲到的OV渠道模式,一度成为华为内部学习的标杆。其进军线下渠道的策略繁多,但有一点最为特别,即通过简化中间商,OV让渡了充裕的利润空间给终端社会渠道。传统的手机销售,存在地区一二三级代理商,必须遵循层级拿货,而OV做到了县级代理可以直接找省级代理商拿货;县级代理商这样的区域经营者,就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利润的来源。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以R9为代表的OV热销手机,每销售一台能给渠道方带来三四百元的利润,这是小米远不能及的。而且,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OV还能够腾出资金,补贴区域门店的店员工资(通过每销售一台发放相应提成)、地方广告投放,以及降价损失(即保价政策)。 对小米而言,挑战在于,现有利润不够让终端社会渠道感到满意,更无暇顾及销售补贴和广告政策。这也是小米和华为,在国内线下卖场始终不如OV更具声势的原因——性价比让本就利润微薄的小米,缺乏社会渠道的助威和支持。 价格调节的市场机制,让所有商品在分销体系中需要顺应利润的漏斗。这就像倒票“黄牛”也间接促进了演唱会卖座一样——拥有客源的票务平台和黄牛中介的利润不能减少,否则推广卖票的动力就会不足,最终导致上座率的萎靡。 既要依靠渠道进行市场渗透,快速抢占布局,又不得不接受市场终端混乱、社会渠道不愿为其卖力销售的客观事实。这就是小米当前的难题。 未来,小米祭出所谓的“直销”网络,将持续发力线下体验氛围的营造,在制造产品溢价的同时,实际也将间接扛过铺设社会渠道的大旗。 这个于今年2月露出,在小米内部先行孵化的直销项目,到底能不能解决小米渠道乏力的问题?唯一确定的是,这几乎是小米目前能够选择的最好的方案。 尾记雷军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其实外界并不了解小米,也并不了解小米模式,人们普遍真正看明白小米模式,可能需要十五年。” 十五年有多长?一代iPhone的发布,安卓系统的发行,距今都不过10年;前者影响了如今智能手机的设计哲学,后者则预示了如今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才走过第七个年头的小米,究竟会在前方带给我们怎样的“模式”?我们还有余下一半的旅程去期待雷军没说出答案。(本文首发钛媒体) (编辑:55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