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超级计算机计算性能提升速度是"十年千倍"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用SDE直接建模?我个人的背景是因为我对PDE更熟悉一点,所以我们倾向于用PDE建模。如果提问的同学或者老师你更熟悉SDE,你完全可以用SDE建模,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就看你个人背景,哪个领域你更熟悉,这是很开放的一个问题,机器学习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角度去理解它,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你熟悉什么就用什么去解决它。 问题八:请问从事传统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目前还有用武之地吗?是否需要融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李若:不管是做传统的科学计算数值方法之类的研究,还是做现在热门的机器学习方法的研究,但凡去做研究工作,那么我们发展的是这个方法的本身。当然我们要用业界的角度来讲,你去解决了一个问题,在业界你只需要做出来一个馒头,这个馒头就有它的价值。如果我们去发展方法,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方法,传统的数值计算也好,还是新兴的方向也好,你使得这个方法本身具有了新的能力,然后从中间获得了新的理解,它都是你所做工作的贡献,不用去说我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有什么用。有用与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的某种价值判断,做科研你还同时要追求人类知识发展永恒的价值,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会是有用的。 孙纬武:我听到这个问题以及前面也问到量子计算、类脑计算这些,我的感觉是, 也许问问题的同学或者老师想问的是,现在哪里是风口?哪一个方向是最容易飞起来的?我对这一点有一个建议,无论你是想要从事学术研究或者是从业界做出成绩,最关键的不是去找风口,最关键的是找出做什么事情、做什么方向、做什么研究是最能够让你兴奋的。你如果是看到传统数值计算能够让你兴奋,你就钻进去做,这样你成功的机会远比你找一个风口,想方设法飞起来,成功机会是大很多的。所以对于选什么方向, 最要紧是什么事情让你自己最兴奋, 最会废寝忘餐。 董彬:非常认同。有些时候会有学生问我做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然后做出来了会怎么怎么样,也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做这个,有什么意义。真的很难回答,一个包打天下的回答就是:做这个事儿好玩儿。不少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工作,一开始就是纯好奇心驱动的。好奇心可能不是唯一的驱动力,但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驱动力。如果你想不清楚到底是不是要入坑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你就想想自己喜欢干什么就行了。我们在北大看到有很多学生,可能一开始听说机器学习很火,尝试了一下,但是回过头来还是继续做科学计算,计算数学问题,我觉得这个很好,大家要根据自己兴趣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因为它很火去做,很多时候不一定做得很好。 问题九:,请问国内在哪些人工智能方面比国外做得好? 董彬:我觉得至少人脸识别是一个,AI芯片,寒武纪至少是做的很领先的。 孙纬武:有一样肯定比人家做得好的,就是对于中文的识别、中文的文意理解,做的肯定比外国好,但是这个好也不能说明什么东西。 李若:我们都离应用好像比较远。 董彬:但是至少可以讲在科学计算+AI我们不比他们落后。 问题十:AI是用来建模的还是解方程的?是不是两个都有?看你做的反问题正问题,老师们可以谈一谈看法。 明平兵:可以用AI解方程。AI可不可用来建模呢,这个也是可以的,比如有很多数据,当然这些数据要比较可信,然后从数据里面从数据中学习某些规律、机制。这应该也是一个建模过程。所以应该说都可以。 李若:从我们概念上来讲,建模和解方程这两件事情似乎也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解方程也可以看成是建模,把一个微分方程模型最后变成代数模型,代数模型最后解出来,所有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建模。 明平兵: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里面,大家看到我经常用多尺度建模、多尺度计算、多尺度问题求解,这几个基本上是不分的,正如李若老师讲的一样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理解现实世界、理解某个问题的一种方式。 董彬:从反问题建模角度来讲,可以用AI做建模,比如观测到一个动力学过程,我知道这里面肯定有convection diffusion,也肯定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你可以用机器学习来把那些不知道不确定的部分拟出来,如果你运气好发现拟合部分具有某种新的较为普世的规律,那你就成功的通过AI方式发现了一个新的原理。当然,以这种方式去发现新的原理是大海捞针,但至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做模型约简。为什么又和解方程分不开呢?如果你建模了,怎么知道这个模型准不准,肯定要去求解它,去和你手上的真实数据进行比对。做建模的时候要不停地解反问题、正问题,交替迭代,非常像神经网络训练,要前传反传,前传看看匹不匹配数据,如果不匹配数据反传再调节你的参数,建模和解方程是一体的,这是我的理解。 问题十一,科学计算的超参数能否用AI算法解决? (编辑:55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