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555手机网 (https://www.555shouji.com/)- 热门手机、手机评测、云手机、手游、5G!
当前位置: 首页 > 4G频道 > 行业 > 正文

台积电,这家卡脖子企业如何起于台湾?

发布时间:2020-06-10 16:52:17 所属栏目:行业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台积电,这家卡脖子企业如何起于台湾?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这家工厂,是被华为、苹果、高通、英伟达、AMD等芯片设计大佬集体下单的顶级制造商;这家工厂,不仅2020年Q1利润是华为的两倍,平均毛利率长年保持在40%以上。究其地位,彭博给它这样一句评价——“鸟瞰整个半导体产业链”。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宇多田

然而,成立30多年来,这家全名叫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的芯片厂,从不像一众互联网或软件企业那样,被普罗大众视为高科技创富的风口代表。

“很多东西大家一听代工,就以为是低端的加工厂。这让台积电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那种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车间。但事实上,台积电工厂里的精密设备、半导体工艺以及人才,才是真正难以被复制的宝藏。”这让一位芯片设计从业者不由感慨,半导体的苦和累太难被外界知晓。

历时两年的“华为受虐史”与喷涌的中国造芯潮,让素来习惯沉默的半导体产业受到越来越多普通中国人关注。大家终于认清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所谓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后,半导体产业具有更高的准入门槛,更庞大的价值与供需链条。一旦某一环被掐住脖子,巨头也有毙命危机。

从无到有

成立于1987年的台积电只做一门生意,就是把画在图纸上的晶体管给造出来。

如果用更加专业的语言描述,就是我们熟知的芯片大佬们,如高通、博通、AMD、英伟达、英飞凌、华为海思,都叫做“无厂化半导体企业”——他们只负责设计和销售,但生产得外包给专门的半导体制造厂商。

这门生意现在看很大,但如果回溯至30多年前,美国和日本的半导体巨头们还坚守IDM模式——做芯片都是大包大揽,从设计、制造,再到封装、测试,一定都要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安心。而如今,全世界只剩下英特尔有覆盖全套流程的强悍能力(三星在设计上稍逊色)。

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所有芯片公司都以拥有晶圆铸造厂为荣的背景下,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创立的芯片垂直分工时代的开幕,并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故事。

当时主导这个行业的是英特尔与AMD,两者都对此非常不屑。

有个小插曲可以说明台积电当时的境遇。20世纪90年代,芯片设计公司将制造业务的风潮渐起,关于“是不是要把生产制造分出去”的讨论逐渐热烈,AMD联合创始人Jerry Sanders说过一句在当时很有名的膈应话:“真男人都要自己制造芯片(Real men have fabs)。”

这明显是一种侮辱。

且不论别的,单说资金,对从零起步的台积电就是第一大挑战。为了购买设备,建设厂房,台积电一开始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无论是美日芯片大佬,还是岛内的半导体公司,对“借钱”这件事无不摆出一副“拒之门外”的姿态。

1987年,在加州理工火箭喷射推进实检室做研究员的张肇壮,在翻阅台积电投资文件时发现,台积电2亿多美元的启动资金,除了48.3%都是由政府出资,其余27.5%是由荷兰飞利浦承担,24.2%由省内企业分担。有趣的是,投资的省内企业无一家跟半导体产业相关。

“这虽然很反常,但不是不能理解。文件写着工厂要掌握几个制程,生产不同种类的电路产品 , 包括存储、逻辑芯片以及一些ASIC专用芯片。但对于采用何种技术与何种半导体去生产则解释地非常模糊,而以当时台湾省的科技人才以及产业规模 , 是很难办好的。所以台湾相关企业不会相信台积电。” 他简单总结了原因。

看来,每一个宝藏产业“不被看好”的历史总是相似的。

几年发展之后,1990年时的台积电终于不用再租借工业研究所的厂房,有了第一个全资工厂;1993年又建起了台湾第一个8英寸芯片厂。为了筹集更多的钱扩建工厂,台积电在1994年申请了IPO。

这样的故事开头让台积电以后的发展愈加具有戏剧性——如今,它不仅成为最受东西方资本追捧的半导体大佬之一,也开始左右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走向。

制图:虎嗅宇多田。制图不易,盗图必究

现在的台积电,具备了1年内为499个客户生产10761种产品的能力,芯片年产量超过1200万块。这些芯片,都需要用到台积电多达272种不同的制造技术和复杂的产线管理流程。其市值,也从1997年的149亿美金一路跃升至现在的2828亿。

举个例子,手机里与通信网络密切相关的射频(RF)模块,背后就藏着一个市值高达197亿美元的美国射频巨头Skyworks。而他们的射频芯片,就需要交给台积电,因为后者拥有先进的射频制造工艺。

2019年,台积电连续第4年成为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利大王。除了有1333种发明专利被申请,申请专利的员工人数也首次了突破1000人。

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最能给技术和人才买保险的公司”一点都不为过。

在竞争惨烈的半导体产业,台积电的成长是一个让世人瞩目的奇迹。而晶圆代工这种“开天辟地”的模式,也向所有半导体新兴企业证明——以弱胜强更是可以做到的。

技术:决定着台积电的上升曲线

为德州仪器效力了30年的张忠谋明白,“用技术可以干掉大公司”是被自己老东家验证过的真命题。

1954年的德州仪器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公司。但就在这一年,被德州仪器从贝尔实验室挖走的半导体专家戈登·蒂尔在一个枯燥的学术会议上,面无表情地向外界宣布了“德仪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商用硅晶体管”这个消息,立马惊醒了台下一众昏昏欲睡的观众。

自此,德州仪器开启了称霸半导体行业长达20年的黄金时代。

这件事,对4年后进入德州仪器的张忠谋影响深远。他在自传里用几个“叹号”表达了当时的澎湃心情:

“德仪在硅晶体管上的突破,立刻重划了半导体市场的版图。它为此后无数小科技公司建立一个典范:以小搏大是可能的!以小搏大有成功的机会!

“寻根究底,科技进步的脚步在二次大战后明显加速,‘技术转折点’层出不穷。在每一个‘技术转折点’出现 时,大公司不见得比小公司强,小公司与大公司几乎有均等的机会。”

此后数十年里,他见证了若干次因为技术革新而带来的新生与死亡。而台积电成立后,因为技术未达标导致订单遭抢夺的数次意外,更让他清晰认识到,只有把最先进的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才能避免“猝死”。

(编辑:55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