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555手机网 (https://www.555shouji.com/)- 热门手机、手机评测、云手机、手游、5G!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能生活 > 智能科技 > 正文

让机器人做手术,你放心吗?

发布时间:2021-08-05 13:50:32 所属栏目:智能科技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骨科手术机器人热度持续升温,市场如火如荼。 6月底,又一新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美敦力公司的最新MAZOR X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今年3月份,美国史赛克公司的骨科手术机器人Mako在国内获批全膝关节置换适应症,而早在2018年其全髋关节置换适应症就在国内上市。
让机器人做手术,你放心吗?

骨科手术机器人热度持续升温,市场如火如荼。

6月底,又一新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美敦力公司的最新MAZOR X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今年3月份,美国史赛克公司的骨科手术机器人Mako在国内获批全膝关节置换适应症,而早在2018年其全髋关节置换适应症就在国内上市。

除了MAZOR X、Mako以外,这个领域也不乏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身影,比如,微创医疗的“鸿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又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天智航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等。

不过,由于价格昂贵,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主要是部分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才有能力引进。整体而言,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我国医疗领域的普及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李子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影响手术机器人价格的因素很多,比如厂家定价、同类产品竞争、机器本身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成本等。“目前手术机器人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价格门槛过高。”

多了“手”和“眼”

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由机械臂、影像系统和计算机导航系统三部分组成,应用于脊柱、膝关节和髋关节等假体置换和修复手术。据了解,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是根据术前影像学数据制定手术计划,由医生确定计划,机械臂辅助医生在术中予以实施。在计算机导航术中定位和追踪系统的帮助下,机械臂比人手定位更加准确稳定,可精确至1毫米以下,大大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对于骨科疾病患者来说,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国内骨科手术多采用传统的“徒手操作”模式,手术效果过于依赖主刀医生的经验,大切口和高辐射量都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手术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李子剑说,在骨科手术机器人参与的手术中所用到的导航技术和机械臂,相当于多了“一只眼”和“一双手”,可以精准判断病人解剖结构、手术工具、假体之间的三维立体关系。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这比传统上医生通过眼睛或经验来直观判断更客观,更准确。

在他看来,单从技术层面来讲,手术机器人的精确度在毫米以下,术中有追踪装置和机械臂,不光术前能三维规划安放假体的理想位置,术中还能准确进行安放。而传统手术是二维的,很难达到这种精确度和稳定性,这属于技术的迭代。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过程仍然较为复杂,整个过程仍需要医生的参与和辅助,与传统手术相比不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术中并发症、手术转换率和长期结果方面,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数据未显出优势或尚有待观察。

李子剑认为,手术机器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医生和病人,在整个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肯定会考虑到这些风险的控制,在精准度、安全性、稳定性方面一定要达到或超过临床需求。

现在普遍的担心可能是,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如果延长了手术时间,会增加伤口的“暴露时间”,从而有可能引发增加出血、增大伤口感染的风险。李子剑说,就目前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来看,并未发现有这类问题。随着今后技术的更新迭代,在保证精准度的前提下,手术操作会更方便,更快速。

值得关注的是,医生的手术习惯很难被打破,在常年的传统手术习惯下,骨科医生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手术操作步骤和习惯,而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则会在模式、习惯等方面与传统手术有所区别,这对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2019年,李子剑开始使用髋关节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在熟悉操作后,现在他反而不太习惯再做传统手术,因为在髋关节手术机器人的帮助下,假体安装位置更理想,特别是针对一些骨骼畸形、发育不良的情况。

他认为,骨科手术机器人会削弱由医生经验和病例的积累所带来的手术效果差异,从这个角度看,是技术本身在进步。未来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是大趋势,相关技术还会继续完善,医生要逐渐适应,当然也可以选择继续观望。”

不过,即使有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参与,目前很多手术都需要一名技术人员在术中协同调节角度、参数、深度、位置等。对此,李子剑表示,现在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具备了“眼睛”和“手”,但还缺比较智能的“大脑”。“今后如果骨科机器人能进行智能对话交流,技术人员就不需要手术跟台了,当然,这也不会很遥远。”

价格门槛何时能降下来?

近年来,随着美敦力、史赛克等跨国企业纷纷跨入手术机器人赛道,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30亿美元增长至8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22.6%,预计将以26.2%的年复合增速增长至2026年的336亿美元。相较而言,我国骨科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爬坡阶段。

李子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内现在手术中用到的大部分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国外生产的,大多数国内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还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不过,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势头很好,在技术创新、需求增长、政策等多方推动下,很多企业、机构、甚至高校都在研发探索手术机器人,用不了几年,国产技术一定能赶上来。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由于骨科机器人的价格门槛过高,大部分医院其实无力购买设备,而医生能否掌握相关技术取决于医院能否买到这样的设备。对于患者而言,使用机器人做手术,大部分情况下还需要交一笔不菲的“开机费”,大概在2-3万元间不等,而且目前还无法使用医保支付。

据统计,2018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公司的营收大约为10.37亿美元,每台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大约在50万至150万美元,约为人民币322万元至968万元。在国内,据天智航在招股书中披露,其每台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指导价格区间在390万元至680万元。

昂贵的治疗费用、尚未纳入医保、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机器人的认知较低等因素使得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较低。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仅安装189台腔镜及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手术渗透率分别约为0.5%和0.1%。

在李子剑看来,国外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摆在面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硬件成本太高,仪器价格太贵,限制很多医院的采购,无法惠及更多人。

就Mako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而言,因为研发投入和专利成本居高不下,其定价始终昂贵,医院的购买费用高达2000多万元。同时,Mako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只能做髋关节、膝关节方面的手术,限定只能使用史赛克的产品,这也是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对于价格门槛何时能降,李子剑说,未来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国产化生产后,同类产品竞争多了,成本和价格才有可能降下来,国产替代是最终趋势。

他认为,虽然现在热炒机器人,其实手术机器人也并不是唯一的方向,有的时候只用导航系统也可以,机械臂部分的操作可以通过传统手术来代替,也会比传统手术更精准,技术门槛同时还会低很多。

那么,未来随着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普及,骨科医生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李子剑说,骨科手术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医生。因为现在运用到医学领域中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智能化还不够,它们的辅助功能只是术前三维规划和术中精准定位,不能代替医生做决策,与大家所想的完全自动化机器人相差甚远。

对于一台外科手术来说,手术机器人无法实现随机应变,更无法根据患者出现的术中变化做出实时判断,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术前规划是否合理,同时针对病人情况做一定程度的微调

赞助本站

(编辑:55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