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人源单抗药物进入临床试验,能成新冠克星吗?
据介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新药源自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体内。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新冠病毒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再利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阻断试验分析,筛选出中和活性很强的抗体并在体外重组表达。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全人源单抗制备比较均匀一致,使用成熟制备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质量也稳定可靠。但是现在其成本还有些高,难以满足全部人的需求,还需要科学家们的继续努力。 抗体疗法与疫苗有什么不同? 除了抗体疗法,现在全球的科学家们还在想方设法地研发新冠疫苗。那么抗体疗法和疫苗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杨占秋表示,抗体疗法与疫苗的方式是应对疫病两种不同的策略,抗体疗法是一种治疗方式,抗体也被当成是一种药物,被称之为抗体药物,这种方式主要是用于已经感染了病毒的病人。而疫苗则是用于健康人提前对相应的疫病进行预防,它能训练人体免疫系统掌握消灭病毒的方法,以便病毒入侵时直接除掉它们,是提前对还没有染病的人进行保护。抗体药物和疫苗一个侧重于治疗,一个侧重于预防。 当前在应对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的战争中,抗体药物和疫苗都是在努力攻关的重点手段。就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患者而言,抗体药物有望成为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为了预防更多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疫苗则是最主要的方式。 为了应对全球蔓延的新冠病毒,早日研发出疫苗提前防御是最好的办法。虽然目前现在全球多国的疫苗研发都正在紧张地进行,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疫苗的前景依旧不是十分光明。 重庆医科大学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顺教授团队成功搭建抗体快速筛选技术平台并获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由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疾控中心等相关研究单位发布于《自然-医学》期刊上一篇名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及免疫学评估》的论文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两到三个月后便开始下降。这增加了新冠患者免疫二次感染的担忧,也为尚在研发中的新冠疫苗应用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过该项研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有定论。 全人源抗体疗法也面临诸多挑战 “全人源抗体疗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杨占秋说。首先是时间的挑战。通常而言,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3-5年的时间,即使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在特殊背景下加速研究,至少也需要2年左右。这让一些抗体药物的研究远水解不了近渴。 与之相对的是,疫苗的研发很可能比抗体药更快一些,当前不少疫苗研究都进入了临床试验的二、三期,而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药物很少进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研发能否跑赢疫情,仍是很大的未知数。 其次,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RNA病毒最大的特点是变异快。而抗体药物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如果抗体药物针对的病毒靶点发生了突变,就可能面临失效。 (编辑:55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