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打车与滴滴外卖:价值跨界才是核心
当然,技术对于两家独角兽公司来说不会是大问题,更多需要的是运维经验和时间的累积。之于美团,抛开政策、牌照等因素,有了技术和后台人员储备,找到汽车和司机基本就算得上一切就绪;之于滴滴,组建一个强大的KA或线下BD团队后,征途或许才刚刚开始。 价值跨界 品牌跨界时,品牌气质和新业务的结合度是关键。 落到用户层面,就是美团点评做打车和滴滴做外卖谁更容易让人接受的问题。 在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后,美团点评在今年12月再次升级了其组织架构,最终确定聚焦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大LBS场景。 这四大场景几乎是日常生活一切吃喝玩乐的核心。无疑,美团点评想要做的是承包人们吃喝玩乐的所有业务,打造一个围绕餐饮、娱乐、生活服务的生态闭环。 在这样一条生态价值链里,出行自然地成为一切其他场景的连接点,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曾说: “企业通过多业务整合的打法,能让各业务的流量、用户大数据、企业级工具等产生极强的协同效应。” 在科技变革的前半段,因为风险非常大,所以需要用小团队去探索。但到了后半段,红利变小,整合成为了释放红利的方式。这时候多业务的公司会比单一业务公司更有优势。 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吃喝玩乐”标签绑定的美团点评,在一站式的吃喝玩乐服务里使用它的出行服务,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在滴滴上点外卖,除非有大额的补贴,否则总会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美团点评常常在“多元化”的问题上与人开战的原因。 2015年,美团几乎在一切业务上都面临对手:团购对应糯米和大众点评,电影对糯米电影、微影以及淘票票,外卖对应的是饿了么以及口碑外卖,旅行对应携程以及去哪儿。混战中,很多人人都说看不清美团点评的边界在哪里。 细心的人却发现,在核心能力相似的状况下,太多企业关注的是品牌和业务的跨界,而美团点评关注的是价值的跨界。一切所谓被延展的边界和新开拓的业务,都是为用户吃喝玩乐提供价值的工具和产品。 王兴说,美团点评是一家使命驱动的公司,一切都是想让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 转化成消费者的印象和记忆,就是一盘冒着热气的水饺,一次刺激惊险的游园,一次梦寐以求的海岛之旅,也可以是电影散场后一辆默默等待的网约车。 滴滴也信奉价值跨界。此前,当被问及滴滴是否会在诸如餐饮之类的与生活服务相关的场景中做新的业务探索时,程维曾表示,“一切皆有可能,最重要是要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这也是关键。” 不过,外卖怎么“让出行更美好“,或许还需一段摸索的时光。 (编辑:555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